深切缅怀葛修润院士
|
追忆悼念
2023年元月4日晚上,接到汤华师弟电话,噩耗传来,震惊之余,悲痛万分,遂连夜驱车前往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送先生最后一程。国士离世,日月失光,山河呜咽,九州悲恸! 我于1995年硕士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本科在山东矿院学得是采矿工程。由于出身不是重点大学,专业也冷门,在我立志报考博士研究生前夕写信联系过多位名校导师,都是四处碰壁、杳无回音。当时正在武汉岩土所攻读博士学位的李术才师兄得知我的情况后非常关心,专门向葛先生推荐了我,山东矿院陈子荫教授也亲笔写了推荐信给先生,一举得到了先生的认可,并顺利通过了岩土所组织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面试时,先生一眼认出了我,他思路敏捷、知识渊博、面容和蔼,并毫不在意我的学术出身,大家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初次印象。9月入学,得知先生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欣喜万分,知道自己迎来命中贵人,更坚定了我投身科学、学术报国的决心。 我的博士论文课题是三维离散单元法的理论和程序开发。对于一个没有数值功底和毫无编程经验的“门外汉”,无疑是难如登天,也无从入手。但非常幸运的是,葛先生领导的研究团队包括谷先荣、丰定祥、郑宏、王川婴、邓建辉、陈文胜等一大批计算岩石力学方面的高水平学者,研究氛围浓、学术积淀厚,我的博士论文进展异乎寻常的顺利。比如,当我想把C语言程序中计算循环的步数写进中间文件名,头都不用抬,问题提出来,旁边的几位师兄就会秒答解决。 先生平时对我要求非常严格,每次指导我的论文,都能迅速找到问题症结,并要求我严格按照数学力学定律和物理意义进行每一步推演。说老实话,先生单独指导我的时间并不多,但他经常组织课题组在我们的大办公室讨论理论问题和三峡、程潮铁矿等工程问题,也几次随先生去现场。春风化雨、耳濡目染,先生的学术精髓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生的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由于先生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享有盛誉,经常有学术大咖来合作和造访。我在博士期间就结识了孙钧院士、王思敬院士(我的博士课题是王院士牵头的中科院先导项目的内容)、钱七虎院士(我的博士论文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主席)、王泳嘉教授、王元汉教授、唐辉明教授等,有机会早期得到这些大科学家的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就是这个道理。 我读博士期间,先生和国外学者交流已经开始用电子邮件,经常让我帮着录入,那时还是用UNIX操作系统,通过行输入和回车完成邮件输入,较早接触先进的信息科技,深深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博士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但在先生的细心教导下,我进步很快,按时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理论、算法和程序,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也完成了先导项目的研究内容,在不知不觉中,一个懵懂青年跟随着先生走进了学术殿堂。 1998年博士毕业后我留所工作,继续在先生的指导下从事计算岩石力学和工程应用研究。先生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无论是参加“博士服务团”赴江西挂职锻炼,还是出国留学,无论是2012年担任研究所的科技处长,还是2016年到中国地质大学工作,都得到先生的支持。我在江西工作期间,先生和师母还专门去德兴看望我,指导当地铜矿和铅锌矿的安全生产。我参加工作的这些年,先生逐渐步入老年,但在岩石CT试验、矢量和计算理论、白鹤梁文物保护等方面依然成就斐然,激励着学生努力奋发。 去年先生病重回汉治疗,我几次去医院探望,先生都能准确叫出我的名字并伸出大拇指,只是先生的语言能力已近乎丧失,看着让人心痛。时间进入2023年,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经济复苏、万象更新,先生却阖然离世,让人无比悲痛。先生开辟的事业、做出的贡献、培养的人才,将为国家留下巨大财富。学生将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生的遗志和家国情怀,努力工作、砥砺前行,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恩师葛修润院士永垂不朽! 2023年1月6日于南望山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Copyright.2020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小洪山2号
鄂ICP备0500198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