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 男
职称: 研究员
职务: 中国科学院地下工程灾变与防护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岩土力学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学历: 博士研究生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xjtan@whrsm.ac.cn
通讯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武水果湖街小洪山2号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谭贤君,男,汉族,1984年8月生于湖北省石首市。民盟盟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岩石力学与工程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大科学设施副总工艺师,中国科学院地下工程灾变与防护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2005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大学,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岩土工程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并留所工作。此后先后任助理研究员(2011—2012年)、副研究员(2013—2017年)和研究员(2018年至今)。2017年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开展一年期学术交流。2021年1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地下工程灾变与防护工程实验室副主任;2023年1月起,兼任“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大科学设施副总工艺师;2024年1月起,担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长期从事寒区及软岩大变形隧/巷道灾变机理与防控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寒区隧道围岩冻融裂化及稳定性评估、寒区隧道的防寒保温层设计、隧道大变形主动控制理论体系与技术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主持包括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区域联合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川藏铁路专项子课题、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纵向项目1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在西藏、青海、新疆、山东等多个寒区及软岩大变形地下工程中得到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出版中、英文(章节)专著各1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6项(美国4项、澳大利亚2项)、中国发明专利200余项。主/参编国家/行业规范/标准5部。
寒区及软岩大变形隧/巷道灾变机理与防控
民盟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介质多场耦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极地岩土力学与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地下工程分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地下工程学会秘书长,《Scientific Reports》《岩土力学》《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青年编委等。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隧道工程学部“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技术委员会主席(2021年)、第21、22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组委会副主席(2023年、2024年)、第5届国际智能地下空间大会组委会副主席(2024年)等。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高原寒区堆积体隧道冻胀破坏机理与主动防控技术研究,主持,2025.01—2028.12.
[2] 西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寒区隧道洞口凝冰灾害监测预警与主动防控技术,主持,2024. 01 – 2025.1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埋薄层软岩隧道(洞)非对称大变形缓冲吸能器支护机理及控制方法,主持,2023-01—2026.12.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川藏铁路专项子课题:隧道围岩动态智能分级体系与地质综合勘察信息平台,主持,2021-12—2024-11.
[5]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不良地质体地下工程施工扰动灾害安全控制技术,主持,2021.01—2023.12.
[6]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主持,2020.01—2022.12.
[7] 中国科学院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寒区岩石力学与工程,主持,2020.01—2022.12.
[8] “一带一路工程”巴基斯坦水电站项目:巴基斯坦 SUKI KINARI 水电站项目,主持,2019-07—至今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寒区隧道洞口冰碛层冻融损伤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主持,2016-01—2019-12.
[10]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通风条件下高原寒区隧道围岩冻胀破坏机理及其防寒保温技术研究,主持,2012-01—2015-12.
[1] 谭贤君,郑培超,苏舟舟,等.裂隙岩体冻胀破坏机制研究综述[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5,44(05):1065-1088.
[2] 谭贤君,刘显欢,陈卫忠,等.深低温环境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5,44(07):1671-1694.
[3] Zheng P,Tan X*,Du Z,et al. Microscopic damage and deterioration of carbonaceous slate in cold region subjected to freeze-thaw cycles[J].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25.
[4] Jia H,Liu X,Tan X*,et al. Ultrasonic and NMR-based estimation of the microstructure at ice-rock interfa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2025,189: 106091.
[5]Zheng P,Tan X*,Xie Y,et al. Study on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yer Mineral Grain Interfaces in Slate Exposed to Water–Rock Interaction: P. Zheng et al[J].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2025: 1-24.
[6] Zheng P,Tan X*,Jia H,et al. A unified model for frost wedging in an open fissure under unidirectional freez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2024,176: 105726.
[7] Zhou Y,Tan X*,Yang D,et al. A numerical method to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ultiple fractures in frozen rocks based on XFEM[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2024,169: 106240.
[8] Su Z,Ma Y,Tan X*,et al.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shear strength of ice-rock interface[J].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4,218: 104076.
[9] Zhang C,Tan X*,Chen W,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eform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behaviors for foamed concrete filled polyethylene pipe under quasi-static axial compression[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3,370: 130557.
[10] Su Z,Tan X*,Chen W,et al. A model of unfrozen water content in rock during freezing and thawing with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J].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22,14(5):1545-1555.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3)、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1)、2023年度湖北十大科技进展1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排名1)、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2、4),其他省部级奖励2项等。先后荣获2024年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第一届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