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 男
职称: 副研究员
职务:
学历: 博士研究生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wbai@whrsm.ac.cn
通讯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武水果湖街小洪山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柏巍,男,1982年10月生,博士、副研究员。多个国际、国内期刊杂志的审稿人。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工程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留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特殊岩土资源化利用、岩土工程智能感知、生态岩土工程及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揭榜挂帅”项目1项,天津市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1项、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主持横向项目10余项;发表SCI/ EI等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20余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行业学会二等奖3项(含国家一级学会2项)。参与大型设备平台的研制2部;参编规范\标准2部。
[1] 特殊岩土(淤泥软土、工程渣土、红黏土、膨胀土、盐渍土等)的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2] 岩土工程智能感知、灾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3] 生态岩土工程及生态修复技术
[1] 岩土力学与工程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揭榜挂帅”项目:土体状态原位智能感知与性能调控关键技术(SKLGME-JBGS2403),项目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环境影响下红黏土多层次结构联结的微细观演化机制及其力学效应(41772339);项目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干湿交替作用下裂隙性红黏土的细观组构效应及宏观力学特征(51209196);项目负责人;
[4]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相吹填超软淤泥土结构强度快速再形成宏微观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2014CFB370),项目负责人;
[5] 天津市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真空-电渗-温度-化学多场耦合作用下的超软淤泥土结构强度再形成宏微观试验与机理研究(2014SCEEKL01),项目负责人;
[6] 河湖相淤(污)泥土生态疏浚、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成套关键技术;项目负责人;
[7] 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裂隙性红黏土的细观破损状态及强度演化规律研究(14-KF-04);项目负责人;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跨江越湖工程第四系浅层气赋存特征精细探测方法、致灾机理与风险防控(批准号:U24A20617),项目骨干;
[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膨胀土滑坡与工程边坡水力作用失稳特征与安全性评价方法(2019YFC1509901),项目骨干;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降雨条件下风积沙路基水蚀效应及性能劣化机制(5217090646);项目骨干;
[11] 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项目:红粘土地区公路修筑关键技术研究 (批准号:200631878530),项目骨干;
[12] 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项目:高液限红粘土路基动力响应及性能衰变规律研究”(批准号:20113184931700) ,项目骨干;
[13]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膨胀土工程性状的超固结性效应与机理分析(51079141),项目骨干;
[14] 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专项:循环荷载下土体与基础相互作用模型试验装置,项目骨干;
[15] 复杂条件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15-2017),课题1“花岗岩残积土与深厚软土力学性质演变规律-负责”.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STS项目),项目骨干;
[16] 基坑工程花岗岩残积土的力学性能衰变特征与细观结构演化机制(2017-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672320),项目骨干。
[1] Bai W*., Zhang W.B, Kong L.W. Fan H.H., Guo A.G., Xu G.F(2023). Effect of soaking time of dithionite –citrate–bicarbonate solution on the in-situ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teritic soi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23,15:3039-3049.
[2] Bai W*.., Kong L.W., Guo A.G. (2013) Effect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compacted lateritic soi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Vol.5(5). pp. 406-411.
[3] Bai W*.., Kong L.W., Guo A.G., Lin, R. B.,(2017) "Stress–strain–electrical evolution properties and damage evolution equation of lateritic soil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ASTM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 .Vol. 45(4), 2017, pp. 1247-1260.
[4] Bai W*.., Kong L.W., Guo A.G. (2015)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siccation cracking and resistivity of lateritic soil in drying process. Taylor & Francis-Drying technology, vol 33 (8) , pp. 952-964 .
[5] Bai W*.., Kong L.W., Mu K., Yin S. (2014) Micro-meso-structure model of fissured lateritic soil based on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Proceedings of the TC105 ISSMG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mechanics from Micro to Macro, IS-Cambridge 2014 pp.1231-1235.
[6] Luo, X., Kong, L., Bai, W*., & Jian, T. (2022). Effect of Superhydrophobic Nano-SiO2 on the Geo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xpansive Soil. 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 50(6).pp.2932-2947.
[7] Ran Y, Bai W*, Kong L, et al. (2024)Prediction of soil degree of compaction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wo fine-grained soils[J]. Engineering Computations, 41(1): 46-67.
[8] Kong L.W., Bai W., Guo A.G. (2012) Effects of cracks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a fissured laterite: A combined experimental and statistical study. ASTM international-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vol 35(6), pp.870-878.
[9] 冉宇玲,柏巍*,孔令伟,李雪梅,樊恒辉,杨秀娟.基于频域反射的细粒土压实度检测方法与误差评估[J].岩土力学,2023,44(08):2458-2470.
[10] 张文博,柏巍*,孔令伟,樊恒辉,岳秀.淋溶时间对红黏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J].岩土力学,2022,43(02):443-452.
部分专利:
1) 一种细粒土固结胀缩及干湿循环一体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2) 循环荷载下土体与基础相互作用的三向加载装置
3) 一种智能淋溶、真空饱和浸泡组合装置及方法
4) 一种围压控制条件下的土体胀缩量测方法及装置
5) 模拟土体在复杂环境条件下胀缩和水分迁移的方法和装置
6) 一种细粒土固结胀缩及干湿循环一体试验装置
7) 一种测定土体压缩过程中各向电异性的方法和装置
8) 一种高效两用超微型贯入探头装置
9) 冻胀融缩法结合真空预压加速软土固结的装置和方法
10) 一种土体与桩基础相互作用试验模型箱
11) 一种可测电阻率的多探针式超微型贯入探头
12) 一种冻胀挤密融缩致裂法处理软弱地基的装置
13) 一种室内土质边坡模型干湿交替裂隙发育测量装置
14) 一种用于板框压滤机的电渗滤框装置
15) 一种测试多物理场条件下淤\污泥脱水速率的装置
16) 双通道可变极真空电渗加速超软土固结的方法及装置
17) 一种内外套筒式真空软土取土器
18) 一种土体与桩基础相互作用模型试验装置
[1] 公路路基服役性能衰变规律及其动力学设计方法,2016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
[2] 高液限红粘土路基动力响应及性能衰变规律研究,2016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
[3] 武汉市政管线检查井防沉降技术研究,2014年湖北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湖北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4] 红粘土地区公路修筑关键技术研究,2012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