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至9月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汪大国,副书记陆凯阳及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行六人,专程前往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河南南阳施工地段,看望参与解决膨胀土(岩)渠道的稳定问题的该所研究员陈善雄,许锡昌、余飞、姜领发、罗红明博士等科研团队成员,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现场调研。
汪大国一行首先深入各现场处理试验地段看望并慰问了试验一线的科研人员,随后,听取了陈善雄关于现场处理试验工地进展情况汇报。机关部门负责人与科研人员就如何改进机关服务工作、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人员的管理、科研项目的申报等广泛交换了意见,收到了良好效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分布有387公里的膨胀土(岩)渠段,其中强膨胀土分布的渠段长约5.69km、强膨胀岩分布的渠段长约34.2km。虽然,强膨胀土(岩)分布的长度少于弱、中等膨胀土(岩),由于膨胀土(岩)本身所固有的超固结性、裂隙性、胀缩性,未经工程处理的膨胀土(岩)边坡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般都会产生变形破坏。所以要解决膨胀土(岩)渠道的稳定问题,关键是根据土(岩)体的膨胀等级、破坏机理、影响因素等,有针对性地提出合适的处理方案。
本课题紧紧围绕中线工程设计面临的强膨胀土(岩)渠道处理方案缺少研究支撑这一问题开展,通过对南阳盆地强膨胀土(岩)的地质结构特征、工程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对中线工程膨胀土(岩)的完整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场和室内研究,分析强膨胀土(岩)渠道变形破坏特性、规律,确定其破坏机理和膨胀变形的控制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渠坡、渠底处理方案建议。通过现场处理试验,分析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和适用性,为工程设计方案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完善中线工程膨胀土渠道的处理技术,为其它工程膨胀土(岩)处理做技术储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膨胀土和高填方渠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其中课题二“强膨胀土(岩)渠道处理技术”,课题牵头承担单位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参与单位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河海大学、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
武汉岩土所负责专题二“强膨胀土(岩)渠坡滑动破坏和膨胀变形规律研究”。针对强膨胀土(岩)渠道变形破坏机理、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等关键科学问题,采取现场调查、实验研究、原位监测、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不同条件下强膨胀土(岩)渠道变形、滑动、破坏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探明提出强膨胀土(岩)渠坡的变形破坏模式,揭示土(岩)体膨胀性对渠道变形的控制作用,阐明强膨胀土(岩)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为渠道分类处理设计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