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岩土所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主讲“小洪山讲坛”

来源: 时间:2021-05-24

  2021年5月2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小洪山讲坛”第85讲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发大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武汉岩土所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李术才为师生们作了一场题为《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源预报与治理》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武汉岩土所所长薛强主持,武汉分院分党组书记李海波代表武汉教育基地为李术才院士颁发了“小洪山讲坛”第85讲纪念牌,杨春和院士等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薛强对李术才院士的回所表示热烈欢迎,对他长期以来为武汉岩土所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李术才院士自1993年在武汉岩土所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武汉岩土所学习工作8年,一直以来心系研究所,时刻关心研究所发展,为促进研究所创新发展不遗余力。薛强表示,我国地下工程建设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突水突泥等灾害事故频发,李术才院士一直不忘我们岩土人“顶天立地”的初心与使命,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奋战在一线,将实验室建在工程现场,从工程实际中找问题,再带着问题找办法,创新了隧道施工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理论与方法,攻克了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防控这一世界难题,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230余条隧道,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践行者,用实际行动传承着武汉岩土所“团结协作 重在实践 开拓求真 敢为人先”的岩土精神。 

  薛强指出,李术才院士的报告是其30年科研工作经验的宝贵总结,不仅为我们讲述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灾害防控的科学故事,也为我们开拓新的科研视角与思路提供重要指导,希望大家学有所得、得有所思、思有所获。 

  李术才院士表示再次回所非常激动,非常感谢成长发展起步在武汉岩土所,接受的高水平科研训练和培养受益终生,高度肯定了研究所前瞻性科研战略理念、团队合作精神、文化底蕴传承。此次带领山东大学的师生团队回访,重温走过的路,也是结合党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力争将岩土人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报告中,李术才院士从水利水电领域、隧道开挖过程以及TBM施工方式,介绍了突水突泥灾害治理的重大需求以及实际工程意义;从水体定位定量超前探测理论与技术、断层等不良地质超前探测方法与技术、隧道不良地质综合超前预报技术以及TBM智能掘进方法与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其科研团队通过学科交叉方式,针对水体、断层等两大灾害源所做的研究;介绍了包括“动水治理封存理念”、“全生命周期多类型突涌水治理方法”等关于突涌水治理材料以及关键技术最新的研究进展;结合四川成兰铁路、胶州湾隧道等重大工程项目深入浅出地介绍团队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取得的积极成效。 

  李术才院士用了两个小时向在场师生分享了自己科研成长经历和深刻体会,整场报告娓娓道来,师生们意犹未尽。李术才院士多次强调科研团队建设对于科研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励广大岩土师生勇于探索,全方面发展,积极通过学科交叉、智能建造等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 

  报告结束后,李术才院士与在场师生进行热情交流,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与困惑进行耐心细致地解答,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此次报告有助于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拓宽学术视野及思维,启发科研灵感,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武汉岩土所与山东大学共同开展更多形式、更深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 

  李术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专家。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党委副书记,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主编。 

  长期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等灾害防控研究工作。构建和创新了隧道施工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理论与方法,揭示了突水突泥灾害发生机理,研发了隧道岩石掘进机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系统以及地下工程高压动水封堵关键技术。其成果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和水利工程等领域,为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并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山东省科技最高奖。 

 

李术才院士作报告 

 

李海波向李术才院士授牌 

  

会后合影 

(文/图 研究生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