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小洪山讲坛”第95讲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发大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讲席教授殷建华为与会师生带来了深入浅出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坛为三场主题报告的前两讲,分别为《从非线性流变理论到填海造地新方法》、《粘性土固结分析的全耦合数值方法和简单方法及应用案例》,会议由武汉岩土所所长薛强研究员主持,60余名师生积极参加。
在本次讲坛的首个主题《非线性流变理论与填海造地新方法》中,殷教授深入探讨了非线性流变理论的前沿成果。他从线性流变理论与模型入手,详细阐述了Maxwell模型与Kelvin模型,明确了粘弹性模型的基本概念,并引出弹-粘塑形本构模型,并针对一维情况进行详细推导。该模型能够有效再现软土的典型行为,提供了解释高质量固结试验和现场监测数据的重要框架。随后,殷教授分享了《加拿大基础工程手册》中应用弹粘塑固结沉降计算方法的实践,揭示了土的流变现象对孔隙水压力升高的影响机制。最后,殷教授介绍了创新性的直接测量土壤有效应力光纤传感器及可持续填海造地方案,他在岩土传感器和装置创新方面为工程领域带来了开创性和实用性的突破,其研发的可持续填海方案不仅能有效节省工程成本和时间,并且在香港土地利用和填海技术中产生深远影响。
在第二讲《粘性土固结分析的全耦合数值方法和简单方法及应用案例》中,殷教授以日本关西机场填海以及香港填海,简要介绍了软土地基上地基或人工岛的大型沉降问题,并引出了蠕变的机理。他详细阐述了计算粘土固结沉降的两种假设方法:假设A和假设B,并指出假设A方法固有的逻辑错误。此外,殷教授介绍了用于粘土固结分析的不同弹粘塑性(EVP)模型的完全耦合数值方法,以及针对单层和多层粘土的简化假设B方法,提出了一种通用的简单方法及其验证。殷教授长期致力于软土流变力学特性、理论模型与固结分析方法等领域研究,解决了软土力学与工程分析的关键科学问题,极大推动了软土及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
互动环节与会师生积极发言、踊跃提问,殷教授以广博的知识底蕴与严谨的治学态度逐一耐心解答,现场学术氛围热烈而活跃。此次讲座拓宽了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创新热情。
报告结束后,薛强所长向殷建华教授颁发了“小洪山讲坛”纪念牌。
殷建华教授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力学和岩土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3年获得重庆建筑学院(现重庆大学)和重庆交通学院(七七级)学士学位;198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硕士学位。1986年公派到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攻读博士,1990年取得博士学位。自1995年9月起,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任教,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和首席讲座教授。殷建华教授在科研上取得丰富成果,获得7项专利,出版2本专著和编辑4本书/会议论文籍。在Google Scholar的学术论文/书籍有450篇,h-index=66, 他引总数是15060。目前是美国《国际岩土力学》期刊共同主编,英国《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期刊共同主编。获得2000年“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2008年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协会“布克奖章” (John Booker Medal),2011年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协会“德赛大奖”和2017年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协会“杰出贡献奖章”(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Medal) 。是2011年《黄文熙讲座》的讲座人。在美国2023斯坦福大学世界顶尖2%的科技学者排名中,他在 “Geological & Geomatics Engineering”专业领域排第87位,在“Civil Engineering” 专业领域排第113位(共有69076名)。2024年3月,作了加拿大岩土工程学会的“第四杰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