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任领导

  (一) 党委领导

  1.中共中国科学院武汉力学研究所领导小组(1958.11-1962.4)

      组  长:张子屏

  2.中共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武汉办事处党组中国科学院中南力学研究所分党组(1962.4-1966.2)

      分党组书记:张子屏

      副书记:汪如斋

  3.中共中国科学院岩体土力学研究所第一届委员会(1966.2.-1972.8)

      党委副书记:张子屏

  4.中共中国科学院湖北岩体土力学研究所第二届委员会(1972.8-1984.9)

      书  记:张子屏(1972.8-1979.6) 周方琳(1979.6-1980.11)

      副书记:邓明远(1972.8-1984.6) 余力强(军代表)(1972.8-1974)

              汪如斋(1974.4-1978.1) 张 坚(1976.1-1980.1)

              杨世武(1980.1-1984.9) 张吉槐(1982.5-1984.5)

  5.中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体土力学研究所第三届委员会(1984.9-1992.12)

      书  记:张吉槐(1984.5-1990.12) 施汉雄(1990.12-1991.12)

      副书记:王远炽(1990.12-1992.12)

  6.中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第四届委员会(1992.12-1997.4)

      副书记:肖义源(主持工作)

  7.中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第五届委员会(1997.4-2001.6)

      书  记:肖义源

  8.中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第六届委员会(2001.6-2005.6)

      书  记:周凭栏(2001.11-2005.6)

      副书记:汪大国(2001.6-2005.6)

  9.中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第七届委员会(2005.6-2009.10)

      副书记:汪大国(主持工作)(2005.6-2007.9)

      书  记汪大国(2007.9-2009.9)

  10.中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第八届委员会(2009.10-2014.9)

      书  记:汪大国(2009.10-2014.3) 

      副书记:陆凯阳(2011.12-2014.9)

      党委委员:孔令伟、李海波、汪大国、安骏勇、杨春和、陆凯阳、陈卫忠

  11.中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第九届委员会(2014.9-2020.7)

      副书记:陆凯阳(主持工作)(2014.9-2016.11)

      书  记:陆凯阳(2016.11-2020.7)

      副书记:安骏勇(2016.11-2020.1) 吴青丽(2020.1-2020.7)

      党委委员:安骏勇、李海波(2014.9-2017.1)、杨春和、陆凯阳、陈卫忠、陈从新、曾 静(2014.9-2020.4)

      增补党委委员:周辉(2017.1-2020.7)、盛谦(2017.1-2020.7) 、薛强(2017.1-2020.7)

  12.中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第十届委员会(2020.7-至今 )

      书  记:陆凯阳(2020.7-至今)

      副书记:吴青丽(2020.7-至今)

      党委委员:安骏勇、杨春和、吴青丽、陆凯阳、陈卫忠、陈从新、周辉、盛谦、薛强

  (二) 行政领导

  1.中国科学院武汉力学研究所(1958.10-1962.1)

      副所长:张子屏(1958.10-1962.1) 陈宗基(1960.5-1962.1)

  2.中国科学院中南力学研究所(1962.1-1962.12)

      副所长:陈宗基 张子屏 汪如斋

  3.中国科学院武汉岩石力学研究所(1962.12-1966.8)

      副所长:陈宗基 张子屏 汪如斋 邓明远(1966.5-1966.8)

  4.中国科学院岩体土力学研究所革命委员会(1968.4-1978.1)

      主  任:宋彦儒(1968.4-1978.1)

      副主任:汪如斋(1968.4-1978.1) 何 铭(1973.8-1976.10)

  5.中国科学院武汉岩体土力学研究所

      副所长:邓明远(1978.3-1984.5) 朱维申(1978.4-1984.5) 钱寿易(1979.2-1984.5)

            张丁楚(1980.2-1984.5) 邓 斌(1980.2-1984.5) 袁建新(1980.4-1984.5)  王武林(1981.4-1984.5) 何 铭(1976.1-1979.9)

  6.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所  长:袁建新(1984.5-1988.4)

      副所长:郭见扬 张吉槐 (1984.5-1988.4)

  7.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所  长:袁建新 (1988.4-1992.12)

      副所长:郭见扬 徐志华 (1988.4-1992.12)

  8.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所  长:白世伟(1992.12-1997.4)

      副所长:徐志华、李廷芥、吴玉山(1992.12-1997.4)

  9.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所  长:白世伟(1997.4-2001.6)

      副所长:肖义源、李廷芥、汪 稔 (1997.4-2001.6)

  10.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所  长:冯夏庭(2003.7-2005.7)

       副所长:冯夏庭(2001.6-2003.7,主持工作) 汪 稔(2001.6-2005.7) 汪大国(2001.6-2005.7)

  11.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所  长:朱耀仲(2005.7-2009.6 )

       副所长:汪大国(兼)(2005.7-2009.6) 孔令伟 (2005.7-2009.6) 李海波(2007.9-2009.6)

  12.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所  长:李海波(2009.6-2016.11)

       副所长:汪大国(兼)(2009.6-2014.3) 孔令伟 (2009.6-2014.8) 盛 谦(2011.12-2016.11 ) 安骏勇(2014.8-2016.11)

  13.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副所长:薛 强(主持工作)(2016.11-2020.1)

       所  长:薛 强(2020.1-至今)

       副所长:陆凯阳(2016.11-至今) 盛 谦(2016.11-2022.12) 安骏勇(2020.1-至今)

历任所长介绍 

① 袁建新(1984年5月-1992年12月任所长)

    男,1930年1月出生,籍贯江西波阳,汉族。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土木系,获学土学位,后任台湾电力公司土木处助理工程师、研究组长:1956年入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土木系,1957年获硕士学位并受聘于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任副工程师。1959年元月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长。

   1959年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从事岩土力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岩土力学和数值分析界的著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1975年他带领科研人员开展上海地面沉降研究,发表的抽水与回灌对地面沉降影响的力学机制的有关论文对上海控制地面沉降提供了科学依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是我国岩土力学与工程问题中开展有限元研究的少数先行者之一,亲自编导了多种二维、三维静力程序,并应用岩土工程实践中,为解决岩土力学工程问题发挥了显著作用,推动了我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的发展。

   他多次出国讲学访问,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编,获得了一批成果,1997年,第九届岩土力学计算机方法与进展国际会议在武汉召开,他任执行主席。“上海粘土的粘弹—粘塑剪切性质”在美国第一届工程材料本构关系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获得1983年湖北省优秀论文一等奖。

② 白世伟(1992年12月-2001年6月任所长)

男,1941年11月出生。籍贯四川成都,回族。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同年九月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12月至2001年6月任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学位委员会主任。1997年至今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1992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历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研究领域主要有:岩土工程现场测试技术;重要岩土工程稳定性研究,岩土工程支护理论、加固技术;岩土力学物理模拟方法及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等。获得1978年科学大会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次,以及多项省部级二等、三等奖。

    在岩土工程测试技术领域:研制并完成了36-2型钻孔变形计,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研制了空心包体式孔壁应变计,获中国科学院1991年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重大岩土工程研究领域:在国内首次采用新奥法思路,实现了大跨度地下工程喷锚支护,使四川攀枝花503电厂地下厂房成为新奥法施工范例,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1982年对二滩水电站坝区应力场的系统研究为工程设计方案决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对金川镍矿不良岩层巷道稳定性研究,以流变学的观点解决了多年来未能解决的国内知名难题,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岩土工程支护理论,加固技术领域“复杂条件下地下工程开挖支护技术理念和应用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③ 冯夏庭(2003年7月-2005年7月任所长)

  男,1964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潜山县,汉族。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86年7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并免试推荐攻读东北大学岩石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4月获东北大学岩石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1月分到东北大学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5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所长、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兼副校长。并先后在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瑞典、南非等国家访问和合作研究。

  他提出了智能岩石力学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并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现主要从事深部工程岩体力学与安全研究工作,主持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及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7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3部、中文专著4部,获发明专利授权9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青年人才项目。荣获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机方法和进展学会杰出贡献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曾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现兼任国际地质工程联合会主席团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设计方法委员会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编。

④ 朱耀仲(2005年7月-2009年6月任所长)

  男,1952年9月出生。籍贯上海,汉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7月-2005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2005年7月-2009年7月任武汉岩土所所长。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天文学会理事长、湖北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十届武汉市政协常委,第十、十一届湖北省人大常委。

  主要从事地球自转变化及其与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是该学科造诣较深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Chardier摆动和潮汐耗散等方面有较多的研究积累,先后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地球自转变化与地球各圈层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卫星资料研究地幔滞弹性和液核扁率”课题和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项目、“动力大地测量资料用于我国地球物理环境变化研究”、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中国大陆形变场和重力场时空变化及动力学机制”等课题。在国际上首次精确导出了钱德勒摆动的理论Q值,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并被国内外同行多次引用。其主持的研究成果“地球自转变化及其地球物理机制研究”获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湖北省突出的中青年专家。

⑤ 李海波(2009年6月 - 2016年11月任所长 )  

  

  男,1969年12月10日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7月和1999年1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分获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4-2000.4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工程学院任研究助理,2003年3-4月于日本京都大学土木与工程系任高级访问学者(JSPS),先后应邀到韩国汉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进行短期学术访问。

  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武汉分院直属单位党委书记,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任国际杂志《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和国内杂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以及《防灾减灾学报》编委。

  主要从事岩石动力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1项、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2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中国新加坡国际合作项目1项以及国家重点工程研究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近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篇,EI收录论文60余篇,2003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称号,2006年获湖北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2007年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