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

   

  葛修润院士1934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中共党员。195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入前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1959年以优异的成绩获苏联优秀毕业生证书,并获苏联水利工程师称号。回国后分配到中南力学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国工程院院士。

  葛修润院士现任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岩土力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

  葛修润院士长期从事岩土工程岩体工程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他是我国最早将有限元法引入岩体工程的学者之一。主持的三维无界元、及节理无界元的研究发展了节理元概念和模型,推动了我国无界元研究的开展。和他的学生郑宏教授一起提出了岩体的脆塑性分析方法;1973年完成了四川省511火电厂地下大型洞室群有限元分析工作,被认为是我国同类工程的首例。

  葛修润院士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所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的很多水利及能源工程也都蕴含着葛院士的心血,其中以三峡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清江隔河岩重力拱坝连同复杂地基三维有限元非线性分析、三峡二江水电站等最为突出;此外在国内的重大工程中他也为解决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难题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如:小湾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凤滩水电站、北京地铁、深圳地铁、江西银山铅锌矿等。在这些工程中他所获得的国家及省部级的奖励共计达21项。

  葛修润院士长期从事在岩实验设备的研制及其工程技术应用: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RMT)、CT扫描实验加载设备、数字式全景钻孔摄像系统、新型锚固技术——砂固结内锚固头技术的研究、新型的永久性自由张拉型锚索和船锚型土工锚索的发明、冻土工程中用的透壁式通风管等共发明专利20余项。

  葛修润院士倾心致力于将先进的技术用于古文物的保护。多次出任中外合作保护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陕西彬县大佛寺等项目的中方专家组组长和专家。主持了大冶铜绿山铜矿古矿遗址的高陡边坡、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及三尊佛像的静动力三维有限元分析并提出加固治理和监测方案,为整个工程的完成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2001年他以创新思维提出了的“无压容器”保护方案,用以保护三峡“一号国宝”——白鹤梁,获得了评审组全体专家及各界人士赞同,并最终得到了国家批准。

  葛修润院士先后为我国培养三十多名博士,十余名博士后。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专著4部。

  葛修润院士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78年4月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1年—1982获洪堡基金资助,与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创始人L.Müller教授从事研究工作。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春和,男,1962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岩石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油气地下储备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8届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技术奖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及专家咨询组副组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长期从事盐岩水溶开采与油气地下储备工程技术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盐岩力学与盐岩地下油气储备工程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盐岩水溶开采方面,开发了层状盐岩大型溶腔建造全套新工艺,研发了水溶造腔仿真软件,实现了大型水溶造腔腔体形态的准确控制,取得了从传统水溶采矿到可控的水溶造腔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在盐岩油气地下储备方面,建立反映盐岩损伤和扩容等特性的本构理论,提出了盐岩及夹层的长期强度理论及蠕变本构关系,创建了层状盐岩大型地下储库整体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为地下大型油气储库的建造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层状盐岩力学理论与工程的学科方向。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3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4项排名第一)、出版专著6部,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4项,参编行业规范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