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考察是配合专业课《工程地质》的教学所安排的。以前,我所研究生课程实习一般是到大冶铁矿,所里很多科研前辈和专家学者都曾经在那里实习或工作过。通过工程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再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已成为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界科学工作者和学科带头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大冶铁矿也被称为我所的“黄浦军校”。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地质研究的6大内容在此全部有所体现,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天然的专业实习课堂。因而,在导师们的大力支持下,研究生部决定带领学生赴三峡工地进行专业考察。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行程,大家于12点半赶到了宜昌,午饭后便赶赴三峡工地。在欣赏沿途秀丽风景的同时,吕福庆老师不失时机地给大家讲解长江三峡的地质构造和区域地貌,使同学们对三峡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背景有了初步的认识。汽车行驶大约半个小时后到达三峡大坝施工现场。
登上三峡工程的制高点——坛子岭,宏伟的三峡大坝、壮观的五级船闸、柔美的西陵大桥尽收眼底;在185平台,大家脚踩着与建成后的大坝处于同一个水平高度的土地,感慨着奔腾的江水在这里变的服服贴贴;在泄洪区,大家更能近距离地观察三峡工程,眼前是壁立千仞的大坝,身边是热火朝天的三期工程施工现场。
整个行程中,吕福庆老师将工程现场作为课堂,向大家介绍大坝选址的经过,通过三种方案的对比,让大家对工程地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在三期工程现场,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激烈的讨论坝基稳定、库区灾害及治理等问题,大家也由此从专业的角度更进一步地走进三峡工程。
离开三峡工地时夜幕已降临,但大家澎湃的心潮未能平静。三峡工程虽早在民国初期,国父孙中山已有所设想,但直到今日才得以实现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从三峡工程的勘测、设计到一、二期工程成功建设,无不凝聚着几代伟人和广大科学工作者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更是我们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日益繁荣富强的体现。在三峡工地,同学们不仅仅是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其工程地质情况的直接考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三峡工程十年的建设里,也凝聚着我所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力量。葛修润院士以创新思维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地质条件和结构形式成功地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白鹤梁问题;我所数值计算方面的专家运用数值流行元(NMM)、无网格伽辽金法(EFGM)、不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等方法解决了永久船闸高陡边坡的稳定性问题;我所的“三峡大坝左岸厂房坝段深层抗滑稳定有限元分析研究”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次专业考察,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们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与执着探索。大家决心沿着前辈们的脚印,迈着踏实的步伐,在科学的道路上永远奋进。